[明辨]《拾遗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遊萬裏。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臣國在鹹池日沒之所九萬裏,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繼日光

    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裏,名其水為焦淵。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裏,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銅,鑄為大鼎。臣先望其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堯。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彌信仙術焉。

  始皇起雲明臺,窮四方之珍木,搜天下之巧工。南得煙丘碧樹,酈水燃沙,賁都朱泥,雲岡素竹;東得蔥巒錦柏,漂檖龍松,寒河星柘,岏雲之梓;西得漏海浮金,狼淵羽璧,滌嶂霞桑,沉塘員籌;北得冥阜幹漆,陰阪文杞,褰流黑魄,暗海香瓊,珍異是集。

  二人騰虛緣木,揮斤斧於空中,子時起工,午時已畢。秦人謂之“子午臺”,亦言於子午之地,各起一臺,二說疑也。

——《拾遺記•秦始皇篇》

————————————————————


     

 



——————————————————————

 关于《拾遗记》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人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之际的战乱,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今行于世。

     “《拾遗记》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王嘉可谓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

       中国古代有一种题材的书,叫笔记小说,但这种题材的作品跟西方概念的小说很不一样,与其说它是一种小说类的文学作品,不如说它是纪实类的历史著作。

      比如,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是一部笔记体小说,但其实它是纪实作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历史著作之一,但是它可以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以极富于文采的笔调,形象生动的语句对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刻画和描写。这一类书也一样,作为笔记小说,其文学色彩或许浓厚,但是笔下所写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杜撰和虚构。

      当代的读者往往把古代一些内容比较离奇的作品都当小说来(“视为”之义,非“阅读”之义),其实是文史常识不足的表现。如果来仔细品味一下书名,就可窥见一斑。

     观察书名——《拾遗记》。

     拾遗在前,而记录在后,是拾遗所记,拾遗是记录的前提,就不是玄想空想所能下笔,虚构是不能记的,或者说“记”不对应虚构。

     没有拾遗,何从记之,何由记之。

     这并不是在写一个凭空想象的故事,“拾遗”表示广听博闻、整理收集,“记”表示记录书写、选取创作。那么作者所写的是一种据实的记录而不是来自纯粹的想象,而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拾遗所拾,从何而来,肯定不是记载在正史中的内容,而是正史以外的所听所闻所寻所见,作者在把一些未见正史记载为正史所遗漏但却可能在民间广为盛行和流传的一些传说(包括不常见乃至失传古籍中的散碎片段)整理记录下来,这其实是对正史的补充和完善,这其中一定有大量真实,如果作者写作此书只是出于凭空的虚构和想象,那就只是纯然的文学创作,那么,后世的文史学者也不可能将这部书中的某些记载作为故实加以引用。

     就是把它看作一部志怪小说集,从字面来看,这个书名都显得怪诞、离谱,怎么叫“拾遗记”,书名似乎不对啊。因为书名所主导的立意并不是文学创作,这明显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没有在正史中记载,就是虚构的吗,哪怕只在民间口头流传,是否就是毫不可信的无稽之谈?肯定不是。

     如果记录的是一种杜撰和虚构,是否需要拾遗这个整理收集和选取的过程,直接用脑袋想用笔写不就得了,书名都可另拟。

     其实,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没有记载在正史中的真实恐怕是太多了,况且展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也未必是真的。要不然,历史就不会留下那么多难解谜题,直到现在还让人觉得难于索解,更何况是这一类极为神秘、秘密而且机密的外交事件。以秦始皇晚年的封闭,对长生不老神仙术的痴迷,对身边近臣的高度戒备,对消息的层层封锁等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情形来看,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事件和细节肯定多得很。

      对真实的记录,细节中稍有离奇,语言上偏于生动,就视为小说家言,是当代视角最不靠谱的判断。 

————————————————————————


《拾遗记 •唐尧篇》

    帝堯在位,聖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又獲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記天地造化之始。四凶既除,善人來服,分職設官,彝倫攸敘。乃命大禹,疏川瀦澤。有吳之鄉,有北之地,無有妖災。沉翔之類,自相馴擾。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鳴之禽,人面鳥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踐地,名曰青鸐,其聲似鐘磬笙竽也。《世語》曰:“青鸐鳴,時太平。”

  故盛明之世,翔鳴藪澤,音中律呂,飛而不行。至禹平水土,棲於川嶽,所集之地,必有聖人出焉。自上古鑄諸鼎器,皆圖像其形,銘贊至今不絕。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復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則如冥矣。虞、夏之季,不復記其出沒。遊海之人,猶傳其神偉也。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晝則通昽不明,夜則照耀穴外,雖波濤灌蕩,其光不滅,是謂“陰火”。

  當堯世,其光爛起,化為赤雲,丹輝炳映,百川恬澈。遊海者銘曰“沉燃”,以應火德之運也。堯在位七十年,有鸞雛歲歲來集,麒麟遊於藪澤,梟鴟逃於絕漠。有秖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

  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飴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

      尧,即唐尧(约公元前2447年~约公元前2307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人。中国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据说在位七十年。该篇记录了唐尧在位期间,海上出现的某种神奇景象。

   ————————————————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苏东坡《游金山寺》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间,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倾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单见天赤如野火。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规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沈括[北宋著名自然科学家]

评论
热度(5)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lfnzjm | Powered by LOFTER